憂鬱有很多種類型,其中一種叫做Anhedonia(我亂翻成:失樂症),意指對歡愉的事物提不起勁,無法感到快樂。
今天的西逼逼午餐主題是「失樂症與大腦報酬系統(brain's reward system)的關係」,偏向臨床心理學,雖然跟我的領域不太相關,我配著墨西哥捲餅倒是吃(聽)得津津有味。(看來,我絕對沒有罹患Anhedonia)

今天的講者是哈佛心理系里安,
有別於一般臨床實驗,他採用實驗室情境展現「失樂症」可能的原因為「大腦報酬系統的失常」:

分兩組受試者,一組為「失樂症」患者,一組為正常人。

電腦畫面會出現卡通臉孔,受試者必須判斷此卡通臉孔的嘴是長的還是短的,畫面中有時會出現不長不短的中性刺激,此時因為你無法判斷是長是短,所以亂猜,結果通常就是猜測值(50%)。

但如果實驗的進行中,每當你看到長嘴臉孔且作出正確的反應(按長嘴鍵)之後,電腦隨後就會顯示「恭喜你贏得$1」的獎賞(reward),相反的,當你答對短嘴臉孔則沒有獎賞。久而久之,正常人看到「嘴不長不短的臉孔」時,會傾向看成是長嘴臉孔(當然啦,這題沒有獎賞)。這種結果被稱為獎賞偏誤(reward bias):人們傾向把中性的刺激(此例中為嘴不長不短的卡通臉)判斷成與獎賞連結在一起的刺激(長嘴臉孔)。
(注意,嘴的長短本身跟情緒沒有什麼關係,因此這獎賞偏誤完全是由實驗室操弄而得)

但是,實驗發現,「失樂症」患者獎賞偏誤(reward bias)的傾向顯著小於正常人!
也就是說,「失樂症」患者在經過上述「長嘴臉與獎賞的制約操弄」之後,看到中性臉(不長不短的嘴),不像正常人一樣會看成長嘴臉。

研究者因此推論,罹患「失樂症」的原因可能是大腦報酬系統的失常:無法將刺激與獎賞連結在一起。

Weilun碎碎念:
你說弔詭不弔詭?
上述「失樂症」患者看到的世界比正常人「真實」:他們不會因為「長嘴臉與獎賞的制約操弄」把中性臉誤看成長嘴臉;而「正常的」人們對世界卻充滿了「歡愉的錯覺」。

離開實驗室的情境想想,所謂心理健康的人(在此指有正常歡愉感受的人),看到一花一草(這其實是中性的自然刺激)會感受到歡愉,可能是因為在人生的經驗中,花草曾與歡愉的事件連結在一起(譬如,花與求愛、草與快樂的野餐經驗等等),所以中性的花草能帶來正向的歡愉感。

反觀「失樂症」患者,他們看到中性的刺激,不偏不倚地感受中性(不歡愉)(註),比起對世界充滿「歡愉錯覺」的正常人,卻是心理上較不健康的。你說弔詭不弔詭?

(註),也許因為某些其他的原因,中性刺激不但無法連結到歡愉感,可能還連結到了悲傷的情緒,這就不叫「失樂症」了,是憂鬱症。

祝大家都有「正常的」「錯覺」!


今天終於不下雨了,氣溫有八度!我期待穿短袖的日子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膽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