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四個整天走遍伊斯坦堡,老實說,大大小小的尖角塔清真寺是叫人眼花繚亂,由於相似性極高,記憶負荷超量,逛著逛著難免有牛頭接馬尾的情況發生,但是,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聖蘇菲亞,則很容易地脫穎而出,高居印象最深刻之寶座(沒錯,硬生生擠下她對面最出名的藍色清真寺)。我想原因有三:1.她已然是個博物館,是唯一要付費參觀的清真寺(交了錢遊客自然是更用心體驗 XD,門票20 TL,約400台幣)。2.她以前不是清真寺,她是曾經稱罷世界的大教堂(現今則為世界第四大),是伊斯坦堡僅存少數的拜占庭式建築,要在禁止偶像崇拜的回教清真寺中同時看到聖母和基督殘留的圖像身影實屬難得,聖蘇菲亞保留了部份拜占庭時期的珍貴馬賽克(查士丁尼大帝時期),自1452年鄂圖曼*主政君士坦丁堡(也就是在的伊斯坦堡)之後,大教堂在1453年委身改為清真寺,這些馬賽克被層層包裹在白漿和膠泥底下隱匿在清真寺的外貌之下,直到1932年變身博物館時才開封重現光明(*註:鄂圖曼帝國是土耳其的前身,被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領導的革命所推翻)。聖蘇菲亞就是這麼一座走過戰爭砲火、地震祝融和政權宗教替換後,得以為每個階段保留下一點點令人玩味線索的(我心目中)伊斯坦堡之最美。3. 也因為不再當作清真寺使用,她不像其他大小清真寺一般以紅地毯通鋪著祈禱廳,而是純真展現碩大地面既潔淨發亮又古樸地刻畫著歷史痕跡的大理石!這在清一色帶著眾人腳氣味、厚重暗紅地毯上的其他清真寺們之中,自然是一抹清新難忘的記憶。
別被灰撲撲的伊斯坦堡天空下灰撲撲的聖蘇菲亞外觀所蒙蔽,她的美,在你走入她的懷抱仰頭的那一刻自然呈現,不是我的小相機能夠寫真的。蘇菲亞的外觀也獨特,雖不亮麗但帶點粉紅色,不似其他清一色灰的清真寺外觀顏色(沒錯,藍色清真寺外觀不是藍色的,別那樣找他,你找不到的!)聖蘇菲亞的外貌,有正常的四根喚拜塔(又稱光塔 مئذنة,燈塔的意思),至於為什麼有一根顏色不同,則待查證:




現存的聖蘇菲亞結構,其實是在原址的第三座教堂了,以下是簡單年史:

1932年-->變身博物館
1453年-->變身阿亞蘇菲亞(Aya Sofya)清真寺(鄂圖曼佔領君士坦丁堡)
1204到1261年間-->短暫成為威尼斯神職人員執掌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其餘在1453年前皆為希臘大教堂)
563年-->地震後修復,重新由高齡81歲的查士丁尼大帝在聖誕前夕獻給聖蘇菲亞。
537年-->由查士丁尼大帝大舉興建的第三座大教堂,即現存的聖蘇菲亞,20年後受到地震嚴重損毀
415年-->迪奧多西教堂(迪奧多西為君士坦丁一世之孫),120年後因叛變再度付之一炬。
360年-->大教堂,由君士坦丁一世之子獻給聖蘇菲亞(代表神聖的智慧),40年後因宗教紛爭祝融之災損毀。

教堂外側牆旁的扶垛是為補強建築結構所增建;四個喚拜塔則是鄂圖曼人將教堂改為清真寺時增建的:






僅僅是入本堂前的堂前廊,就已經叫人感受到她的華麗莊重;左為皇室門(曾經只容許帝王進出):


花紋排列對稱的美麗大理石:


高高在皇室門上的半圓壁馬賽克,耶穌坐中,左手持上刻有"願你平安,我為寰宇之光"希臘文的書;跪地者為當時的主政者里歐六世(886~912在位);左上小圓盤為聖母;右上小圓盤為天使:


十字架的花樣也是聖蘇菲亞曾經身為教堂的印記之一:


壯觀的圓頂不是我的相機所能捕捉,此穹頂高高在15層摟之上,其直徑30公尺!其高度54公尺!


八個巨大飛天似的阿拉伯文書法刻匾,上頭寫的伊斯蘭聖人名諱(阿拉、穆罕默德、蘇丹--穆斯林統治者等等):


40個窗象徵王權頭飾,陽光從窗透入,360度的光線讓巨大的穹頂有如輕飄在空中;中間一圈金色書法,紀錄了可蘭經中的一段經文;中央放射狀的金環則象徵著太陽,照耀著頂下碩大的祈禱廳堂:


回教禁止偶像崇拜,聖蘇菲亞東端半圓頂上出現的聖母瑪麗亞抱耶穌於膝馬賽克是在烽火肆虐中仁心下得以保留的美麗(由大主教揭幕於867年復活節):




大大小小花瓣狀的大吊燈,點綴著聖蘇菲亞的嬌柔氣質;照片最左方大梁柱上高高在上的是皇室包廂;正中微左,有著清真寺必備的凹壁:指向麥加方向的壁龕"米哈布拉"(mihrab);照片正中樓梯的小尖塔,則是宣教台"敏拜爾"(minbar);右側的大理石包廂(müezzin mahfili)則是報告禱告時刻的人使用的祈禱處(聖蘇菲亞還有其他3個小的müezzin mahfili):






拜占庭國王加冕地點:


新人們也入內來取景拍照,回教新娘雖然身著西化的新娘服裝,但仍然遵守著教義,除了臉部、手之外的皮膚皆包裹著:


這對新人居然跑過來與我合影,伴娘也要求與我合影,頓時間不知道他們是我的風景還是我是他們的風景.....= =:


伴娘身邊的小女孩撒嬌說也要合影:




站在主堂正中央,正對聖蘇菲亞前方,主堂的左後方迴廊處角落,有根聖人注入治病神力的柱子(汗柱或神柱),以黃銅包裹保護起來,朝聖者為得神助,穿了一個小洞,藉此觸摸神柱:


據傳觸及神柱中的濕氣可以治療眼疾和不孕症(小洞為什麼環繞著一圈"抗氧化白眼圈"呢?請繼續看下去):


傳說傳久了,有個儀式出現:將大拇指穿入洞中,並且以大拇指為圓心、以手掌旋轉360度,許願將成真(當場一定要試試,像照片中這位年輕人的插法,是沒有辦法順利轉一圈的喔!)這是小洞環繞著一圈"抗氧化白眼圈"的原因:


碩大的聖蘇菲亞無論是地面或牆壁皆由大理石所構成,這些美麗紋路的大理石採集自查士丁尼帝國全國境內,1500餘年來滴水穿石,大理石門檻中央人們時常穿越之處,竟磨凹了:


通往二樓的涼爽滑溜長寬大理石通道:


十分寬廣的二樓迴廊:


居高臨下,更覺聖蘇菲亞之壯麗,可鳥瞰80公尺長的本堂,也可以近點欣賞精美的拜占庭式雕葉柱頭:


細看拜占庭式雕葉柱頭,上頭除了愛奧尼亞旋渦之外,有棕櫚葉、莨(召艸)葉以及查士丁尼帝王和迪奧多拉帝王的姓氏花押字(可能是柱頭正中心小圓盤上,靠我的相機真是無法滿足):




從二樓這個角度也容易細看高掛大頂下方柱上的大天使加百列(Gabriel)的巨像:


低低漂浮著的燈光花朵,實在討喜:


永不開啓的大理石天堂與地域之門(左右兩扇):




蘇菲亞的二樓,保留了更多拜占庭時期的珍貴馬賽克(查士丁尼大帝時期)。


馬賽克是拜占庭藝術中的傑作代表,需要仰賴顏色層次差異的天然石片排列來表現光影和人臉的細部輪廓、表情、陰影,展現光澤和立體。


二樓南廊上可見保持最完整的兩幅馬賽克。
左幅,耶穌居中,右為深受人民愛戴的左伊(Zoe)皇后,她享年72高齡(殞落於1050),前後有三任丈夫,耶穌左側君主的頭像完成年代稍晚,因為這是左伊皇后的第三任夫婿君士坦丁九世,再早此人像原為左伊皇后的前兩任夫婿(麥可四世及羅曼那斯三世)。


另一幅在右,聖母居中,約翰王和艾瑞尼王后在兩側,右邊還有人,是誰勒?我不知道:






因地震而傾斜的拜占庭式柱,柱頭上有愛奧尼亞旋渦:


穆拉德三世從馬爾馬拉島帶回的大理石巨盆,曾為祈禱大眾們提供潔淨飲水的大壺:


離開聖蘇菲亞前,有幅若真似假的精美馬賽克浮現在空中,仔細一看原來是有面鏡子立在出口門上方,映照著後方內玄關門楣上的半圓壁馬賽克,提醒著遊人觀賞這最後一幅美麗且重要的作品之後才告別聖蘇菲亞(真是個體貼的好點子):


聖母居中,左為查士丁尼,手捧聖蘇菲亞的模型奉獻,右為君士坦丁一世,手捧君士坦丁堡的模型奉獻,這組馬賽克據考證約在十世紀末製成:


聖蘇菲亞從教堂變身清真寺後不可缺的淨身亭:






超酷的互動式平面圖資訊在此(這是行文至尾才發現的超讚網頁,無聊的人可以幫我對照看看我有無寫錯 :p )
但我卻找不到官方網站.....>"<

有一段帶到聖蘇菲亞 UNESCO/NHK Videos on Herit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膽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